賡續鄉音 譜寫華章
時間:2024-08-13 閱讀:
從百年千年的維度去考量文明的分量,就能清晰感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關乎文化血脈賡續與民族復興偉業,不管是代表如何變遷,總有一抹是熟悉的鄉音縈繞在人們心頭,方言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體現。探源中華文明,闡釋“何以中國”,從歷史深處延續而來的語言是珍貴符碼,而方言猶如鑲嵌在中華大地上的璀璨珍珠,承載著符碼深厚的鄉土情感與地域特色。在現代社會中,方言的地位不斷被普及的普通話擠壓,為探尋方言的保護與傳承,2024年7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鄉梓雅韻實踐團”前往山東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開展暑假社會實踐社會實踐。
方言是地域文化基因的獨特表達,它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智慧和深厚的情感聯系,承載著各個地區的歷史記憶與人文特色。實踐團成員來到日照市方志館,在講解員的介紹與教學下深入學習日照方言的文化歷史與方言發音,領略到日照方言的魅力與其背后蘊藏的磅礴的歷史文化底蘊。“崴子”“喜焦銀”“挪你那捻啦去吧”等日照方言似是將實踐團成員拉入了日照老街坊中與居民親切交流,激起實踐團成員保護與傳承方言的熱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方言寄托著鄉情,承載著鄉愁。懷揣這份鄉愁,實踐團成員回到了家鄉——福建省寧德市畬族宮開展暑假社會實踐。畬語作為閩東方言之一,使用語言近似客家話。
實踐團成員與畬族原住民面對面的親切交流,發現年輕一代對畬語使用程度較低,畬語一般只在老一輩交流中才會頻繁使用。集中訪問宮中老人,學到畬族用特有詞匯代替普通話,如“伾”代替“不”,“透”代替“到”,“肽”代替“看”等生動有趣,就如勤勞質樸的畬族人民一般,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實踐團成員跟隨老人模仿說著畬語獨特的中古陽聲韻發音,為足足有七個聲調的畬語所拜服,只能口口相傳的傳授方式也為畬語披上神秘美麗的面紗。這讓實踐團成員意識到,美的不在于人們訴說的內容上,而是美在生動優美的聲韻和有意蘊的字詞上。看著宮內老人小孩笑鬧,讓實踐團成員意識到,方言是鐫刻在人民身上獨有的印記,代表著輕松愜意、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氛圍,值得開辟新路徑不斷傳承與發展下去。
方言為“表”,躍動迭代;文化為“里”,賡續不息。為更好傳承應用方言,實踐團成員懷揣這一熱愛深入校園以方言授課,向學生們展示畬語的魅力,他們新奇的眼神滿是對于方言背后所含文化的欣賞與震撼,萌生不斷探索的求知欲。這一顆顆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熱忱之心將會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不斷激發方言認同感,有望成為下一個賡續非遺的傳承人。
畬語的模仿互動讓學生們嘗試方言生動有趣的發音和語調,相傳唱畬語歌言《畬鄉三月三》,“哎——唻唏唻唏唻 味唏唻唏唻,烏飯香得四海饞”的歌詞激發了學生們對畬語的興趣和熱情,體現畬族人民勤勞務實、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學生們下意識的哼歌、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求深刻反映了在畬族人民的長期沉淀下年輕人能夠被歷史文化熏陶,是畬族人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決心與責任感深刻體現,助力新一代青年深入了解方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延伸出傳承方言的新方式。
方言,四方之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說一方話。通過暑假社會實踐,實踐團成員對于地域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傳統價值觀的力量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要以初心守護著非遺方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為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努力。為不斷壯大保護與傳承方言的群體,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信息時代的眾人可以慢下來去品味鄉音,品味人生,找回家鄉那樸素的方言,方言和文化的傳承也就在其中了。
作者:曲阜師范大學鄉梓雅韻實踐團 來源: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