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國西南的東南部的貴州省,有幾座遠離城市喧囂的小村落。在這里生活著世代傳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民。這些村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而聞名,吸引了許多文化愛好者和游客。2024年1月11日,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寒假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了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對這里的村落進行實地調研。
一、怎雷村
怎雷村是水族、苗族聚居地,背靠青山,梯田層層,常年云霧繚繞,是一個原生態的村寨。怎雷村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承載著水、苗兩族水乳交融的歷史生活變遷,被國家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
由于怎雷村地處綿延的大山之中,交通閉塞,所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水族文化特征和村寨自然生態。怎雷村由上、中、下及排場四個自然村寨組成,上寨和下寨為水族集中居住,中寨和排場寨為苗族集中居住。
怎雷村山高坡陡,稻田和民居只能依山而建,寨與寨之間有層層梯田間隔,上寨的“桿欄式”古建筑群是其傳統文化精華,房屋縱橫交錯,道路迂回曲折,房屋是“桿欄式”建筑,全木結構,怎雷村“桿欄”建筑群密布其間,與周圍環境交相輝映,如同身處畫中世界。
在鄉間的小路上刻有水族的古老文字——水書,歷史悠久,具有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水書是水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精華,記錄了水族很多事情,是珍貴的典籍。
二、水維村
水維村,又被稱為馬尾繡第一村。村里多以“韋”姓為主。村里節日分批進行,卯節或端節。很少進行其他的娛樂活動。大部分時間在家務農或者外出砍甘蔗,閑暇時間會進行馬尾繡的繡制。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馬尾繡工藝,我們有幸采訪到了馬尾繡第一村村委采訪。在采訪中,村委分享了他對馬尾繡的獨特見解和對傳統手工藝發展的期許。
對于馬尾繡,他深有感觸地表示:“馬尾繡不僅是一項手工技藝,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許因為我們村學校很少,所以并沒有開展馬尾繡的相關課程,但是這是我們代代相傳的技能,女生從小就會開始學。初中就會學習到馬尾繡的相關知識,在高中會將馬尾繡融入到課余生活中,以便豐富村民的經濟來源。我們繡工們在花樣、紋樣和色彩上不斷進行創新和改良,使得馬尾繡作品更具有現代風格和市場需求。”
此次實踐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見證,文化的瑰寶。也是感受到這里凝結世代相傳的智慧和勤勞,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成為了人們心中永恒的經典。
成佳琦、呂曼綺/文 姜立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