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政霖 張佳)鯉魚送瑞,鳳舞朝陽,遍尋古城內外,漫踏史跡遺風。七月六日,在當地負責人的帶領下,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海韻漁舞”實踐團走進平海古城,探尋“舞鯉魚”、“鳳舞”非遺文化蹤跡。
在古城北門舞鯉魚排練廳,省級非遺文化“舞鯉魚”傳承人彭衛清深入淺出地為實踐團介紹了平海鎮源遠流長的“舞鯉魚”歷史,分享了他身為傳承人與舞鯉魚之間深厚的淵源。實踐團針對“舞鯉魚”文化傳承形式及其發展現狀與彭衛清進行了深入的訪談,面對“是否會擔心后繼無人”的問題,彭衛清表示,“總會有人的。”
圖1 采訪“舞鯉魚”傳承人彭衛清 李盈璋供圖
圖2 與“舞鯉魚”傳承人彭衛清合照 李政霖供圖
同時,實踐團深入古城街巷,在東門理事會拜訪了“鳳舞”傳承人黃廣河。在與實踐團的交流中,他親切細致地闡述了“鳳舞”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同時提出了“鳳舞”表演傳承與創新的新思路:“現在的舞臺很大,五條鳳站在上面略顯單調,所以我們設想放十條鳳,增添部分新角色,把場面撐起來。”此外,他還特別強調了中年婦女在鳳舞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鼓勵并邀請中年婦女加入鳳舞表演隊伍,她們不僅學習能力強,且長期扎根于村落,能夠將所學技藝傳至下一代。”實踐隊還了解到,黃廣河正嘗試與平海附近的幼兒園進行合作,將“鳳舞”表演內容通過幼師傳授給兒童,以此擴大“鳳舞”這一非遺文化教學與傳承的規模。
圖3 采訪“鳳舞”傳承人黃廣河 李盈璋供圖
圖4 實踐隊員體驗“鳳舞”服飾 李盈璋供圖
圖5 與“鳳舞”傳承人黃廣河合照 李盈璋供圖
通過此次參訪實踐,隊員們在收獲豐富文化體驗的同時,也對平海鎮非遺文化的傳承脈絡、現狀分析與宣傳策略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見解。在探訪過程中,團隊洞察到平海鎮非遺傳承面臨的兩大挑戰:一是傳承人的培養瓶頸,二是經濟支持體系的缺失。據彭衛清透露,傳統“舞鯉魚”技藝的傳承長期以來局限于平海鎮西北村內部的年輕人,而除了唯一的“鳳舞”傳承人黃廣河外,其他教授“鳳舞”的老師都未掌握完整的鳳舞技術知識。同時,由于“傳承人”身份尚未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穩定職業崗位與經濟保障,作為“傳承人”的身份還未配套相關的穩定工作與收入來源,因而易出現“斷代”,難以接續的情況。另一方面,實踐團也注意到,平海鎮在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方面尚顯滯后,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這一新興科技成果的強大潛力,若能將之巧妙融入非遺保護實踐中,不僅能夠打破地域限制,拓寬傳播渠道,更能在全國范圍內吸引更多的關注與參與,為平海鎮非遺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目前,實踐團依托平海鎮特色非遺,結合其面臨的傳承與發展問題,不斷積極與當地深化聯系、取得合作。針對平海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存在的不足,實踐團已幫助當地政府建立多個新媒體賬號,綜合不同平臺目標用戶群特點為基礎,充分利用當下大熱互聯網平臺傳播優勢,通過發布特色非遺IP設計、漁歌采訪視頻等多樣宣傳手段擴大平海特色非遺文化對外影響力,吸引更多人認識漁韻、了解平海、走進非遺。
今后,“海韻漁舞”實踐團將繼續深入探索平海非遺文化魅力,與當地特色風物深度融合,嘗試多元化、富有實踐意義的創新方式驅動,線上宣傳與線下體驗設計相結合,開展非遺課堂宣講、文創集章打卡等新興文宣活動幫助擴展當地非遺文化融合傳播路徑,助推平海鎮非遺文化產業振興,彰顯“百千萬工程“中青年人的挺膺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