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為了弘揚紅巖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向日葵浣花社區鄉村振興促進團于2024年7月29日抵達重慶市奉節縣彭詠梧烈士陵園,開展“傳承英烈精神,奮進偉大征程”紀念活動。(通訊員 張鈺)
青山藏忠魂
“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彭詠梧烈士,原名彭慶邦,即小說《紅巖》中江竹筠(江姐)的愛人彭松濤。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云陽縣紅獅壩彭家灣(現今的重慶市云陽縣紅獅鎮)。1945年,在地下斗爭的烽火歲月中,他與江竹筠結為伴侶。
“1948年1月16日,遭到胡宗南部柴祥云團的伏擊,彭詠梧不幸犧牲。敵人將彭詠梧的頭顱砍下,先挑到奉節竹園鎮游街示眾,再掛到竹園坪小學操場邊的楊槐樹上。彭詠梧的頭顱后被當地農民取下,埋到竹園坪的寶塔下。留下的身體,由黑溝淌山民用石頭、泥土草草埋葬。”烈士館的講解員向實踐團詳細講解了彭詠梧英烈的生平事跡。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為實踐團成員解讀紅巖精神。張鈺供圖
鮮花獻英烈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歲月流轉,記憶或許會模糊,但彭詠梧烈士的犧牲與奉獻,如同璀璨的光芒,穿越了時空的界限。實踐團全體成員手持鮮花,全場肅立,面對彭詠梧烈士碑默哀一分鐘。
隨后,實踐團分成兩隊,圍繞彭詠梧烈士紀念碑緩慢行走一圈、默哀祈愿、鞠躬致敬,向革命先烈敬獻鮮花,緬懷烈士的偉績,寄托對先烈的沉痛哀思。
圖為實踐團成員獻花哀思先烈。張鈺供圖
參觀陳列室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參觀第三陳列館時,實踐團成員被墻上鐫刻的《解放戰爭時期在奉節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名錄》深深震撼。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名字猶如星辰般璀璨,他們的精神如同不滅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紅巖英烈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仍不忘給黨留下全面從嚴治黨的“血淚囑托”,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肅認真的態度,總結了八條“獄中意見”。“獄中八條”作為烈士們臨終前給黨留下的血淚囑托,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圖為實踐團成員認真參觀陳列室。張鈺供圖
青年使命在肩
千秋作卷,山河為答,當以吾輩之青春,護盛世之中華。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負責人組織大家進行心得體驗交流,重溫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真切感受到為黨和人民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會做好烈士精神的忠實守護者、無畏踐行者和堅定傳承者,去承擔好屬于自己的青年責任,把在“大思政課”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
“ 踏上一級一級的階梯,目睹一件件歷經滄桑的老物件,聆聽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仿佛穿越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我深知,我們青年一代應當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紅巖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實踐團其中一位成員深有感觸地說。
圖為實踐團參觀后的大合照。張鈺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