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碳排放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土地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利用方式的改變對碳排放有著深遠影響。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這座處于快速發展浪潮中的城區,正經歷著土地利用格局的深刻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碳排放挑戰。曲阜師范大學“碳澤智行”社會實踐隊于1月23日前往濟寧市任城區,了解土地利用變化,尋找碳減排實現路徑。
城市擴張,建設用地的崛起與挑戰初入任城區,實踐隊成員調查了解到,在城市擴張的進程中,建設用地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城郊農田和村莊逐漸被高樓大廈、商業中心以及現代化工業園區所取代。實踐隊成員來到一處住宅小區的施工現場,與項目負責人李工攀談起來。李工告訴實踐隊成員:“這幾年任城區發展很快,城市不斷往外擴,像這樣的建設項目一個接一個。”他介紹,從打地基到封頂,建筑施工過程中各類機械設備的運轉、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都消耗著大量能源,產生不少碳排放。僅是一個小區項目,預計整個建設周期的碳排放就達數千噸。隨著走訪深入,實踐隊成員發現不僅是住宅建設,商業中心和工業園區的擴張同樣引人注目。據任城區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介紹,過去十年,建設用地面積急劇增加。新的工業園區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帶來經濟活力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些新增的建設用地,像是城市發展的“生長點”,但也給碳減排帶來巨大壓力。

圖為任城區城市建設發展景象。李逸菲 供圖
鄉村變遷,農用地的轉型與隱憂
離開市區,實踐隊成員走進任城區南張街道的軍王南村。通過與村民王大叔的交談,實踐隊成員對農用地變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王大叔感慨道:“以前咱這大片都是種小麥、玉米的耕地,現在好多都改種大棚蔬菜了。”原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種植經濟作物收益更高,不少村民紛紛調整種植結構。然而這種轉變并非一帆風順。為了保證蔬菜產量,村民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污染土壤和水源,還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增加了碳排放。同時,單一的蔬菜種植模式,讓農田生態系統變得脆弱,生物多樣性減少。實踐隊成員在調查走訪中發現,除了種植結構調整,部分農用地還因城市建設被征用。曾經肥沃的耕地變成了寬闊的馬路和工業園區,這不僅改變了土地性質,也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對碳循環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圖為實踐隊成員和村民進行交流。李逸菲 供圖
破局之路,碳減排的多元實踐與探索
在看到諸多問題的同時,實踐隊成員也發現任城區在碳減排方面做出的積極努力。在城市建設中,綠色建筑理念逐漸落地生根。實踐隊成員參觀了一座獲得綠色建筑認證的寫字樓,其采用的高效隔熱材料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樓頂的太陽能光伏板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寫字樓提供部分電力支持。這些措施有效減少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據樓內工作人員介紹,這座建筑從設計到施工都充分考慮了節能減排問題。農業領域同樣涌動著綠色變革的力量。大部分村莊采用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給實踐隊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村民們將農作物秸稈收集起來,通過發酵制成有機肥料,同時利用畜禽糞便產生沼氣用于能源供應。一位街道負責人自豪地說:“這樣既減少了化肥使用,又降低了碳排放,還提高了農產品品質。”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也在有序推進。政府加大投入,對受損的濕地和河流進行治理。在城區河畔,新種植的樹木郁郁蔥蔥,生態緩沖帶正在逐步恢復。相關部門還加強監管,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用地的行為。

圖為城市工作人員修剪裝飾綠化帶。李逸菲 供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任城區進一步加強土地利用管理和碳減排工作,致力于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區域低碳發展。通過此次調研走訪,實踐隊成員深知實現土地合理利用與碳減排的目標任重道遠,期待任城區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不斷創新,在綠色轉型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碳澤智行”實踐隊成員將會深度探討土地利用變化過程中碳排放的來源與特征,并進一步探尋碳減排路徑,為任城區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碳減排策略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通訊員 李逸菲)

圖為“碳澤智行”實踐隊合影。逄蘭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