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連云港市博物館的"千古之謎——藤花落遺址"展廳前,我手中的激光筆在沙盤模型上游走,為參觀者講解四千年前龍山文化先民的生活場景。這個暑假,我和十余名同學以"文明傳承使者"的身份,在這座承載著港城千年文脈的殿堂里,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一、從理論到實踐:博物館里的第二課堂
在漢代簡牘修復室,文保專家王老師正手持竹刀示范簡牘剝離技術。我們屏息凝視,看著被淤泥包裹的竹簡漸漸顯露出墨色字跡。"簡牘修復要遵循最小干預原則",王老師的話讓我們意識到文物保護不僅是技術活,更是一場與時間的哲學對話。在數字典藏部,我們參與了3D文物建模,當旋轉屏幕上的孔望山摩崖造像時,漢代工匠的鑿刻軌跡仿佛觸手可及。
在海洋文化展廳,我們結合水文專業知識,為"淮鹽東輸"展項設計互動裝置。通過模擬古代鹽船航行,參觀者可以直觀感受唐代漕運的艱險。這種跨學科的實踐讓我們懂得,文物活化需要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二、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
社會實踐期間,我們策劃的"東夷尋蹤"青少年研學項目成為爆款。通過設計玉璇璣拼圖、繪制將軍崖巖畫圖騰等環節,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記得那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成功復原陶鬶時,她眼中閃爍的光芒,讓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希望。
在博物館文創商店,我們開發的"連島潮音"AR明信片備受青睞。手機掃描后,漢代漆器上的云紋會幻化成海浪,伴著濤聲講述絲路故事。這種古今對話的創意,讓文物真正"活"在了當下。
三、象牙塔外的成長蛻變
三十八場講解服務,二百小時志愿時長,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個精心準備的夜晚。為了準確解讀尹灣漢墓出土的《神烏傅》,我們查閱了十余篇學術論文,甚至專門請教了師大楚辭研究所的教授。當聽到參觀者說"聽完講解,這些文物好像會說話",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甜蜜。
在整理抗日山革命文物時,一份1943年的黨員日記讓我們震撼。泛黃的紙頁上,"誓死保衛海州"的字跡力透紙背,這種精神力量穿越時空,給我們的專業選擇注入了新的價值維度。
夕陽西下,當我最后一次巡視"千古之謎"展廳,藤花落遺址的陶器在余暉中泛著溫潤的光澤。二十天的社會實踐,我們不僅收獲了文物保護的專業認知,更觸摸到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脈搏。這座面朝連島的博物館,已然成為我們青春記憶中永不褪色的文化坐標。當我們帶著這份文化自覺重返校園,腳下的路正通向更遼闊的遠方。
作者:尚必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