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輩,弘揚紅色血脈,傳承兵團精神
2024年7月18日,為響應石河子大學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號召,機械電氣工程學院科技支農社會實踐團在秦新燕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周總理紀念碑、石河子軍墾博物館開展一場別具意義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次活動來增進同學們對偉人的革命事跡和軍墾文化的了解,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
清晨,陽光灑滿大地,團隊首先來到了莊嚴肅穆的周總理紀念館。在周恩來總理紀念碑前,團隊成員整齊列隊,手捧鮮花,緩緩走向紀念碑,將一束束鮮花輕輕放在碑前,以表達對周總理的無限敬仰與深切懷念。隨后,全體成員在紀念碑前合影留念,鏡頭定格了這一刻的莊重與神圣。

(圖為團隊成員在周總理紀念碑前合影 盧禮建 供圖)
接著,在秦新燕副教授的引領下,團隊步入周總理紀念館。秦老師以其淵博的知識和深情的講述,將周總理的生平事跡、卓越貢獻以及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娓娓道來。團隊成員們聽得入神,不時點頭,心中充滿了對先輩的敬仰與對未來的憧憬。

(圖為秦老師為團隊成員講解周總理事跡 李紅 供圖)
離開周總理紀念館,團隊接著乘車前往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博物館前,一座王震將軍的雕像巍峨矗立,他目光堅毅,仿佛仍在凝視著這片他為之奮斗過的土地。團隊成員們紛紛上前瞻仰雕像,并在其前合影留念,以此表達對王震將軍及所有軍墾先輩的崇高敬意。

(圖為團隊成員在王震將軍雕像前的合影 王志 供圖)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團隊深入博物館內部,開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歷史之旅。博物館內,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幅幅生動的圖片,無不訴說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那段艱苦卓絕而又輝煌燦爛的歲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內展示的“百衲衣”——一件來自老軍墾戰(zhàn)士王德明的軍大衣,上面密密麻麻地縫補著296塊各色補丁,它不僅見證了老一輩軍墾人戰(zhàn)天斗地的堅韌與樂觀,更成為了軍墾精神的實物載體。

(圖為來自老軍墾戰(zhàn)士王德明的軍大衣 李紅 供圖)
此外,博物館還通過復原的地窩子、展示的第一代女拖拉機手圖片等,生動再現了兵團人屯墾戍邊的壯麗畫卷。這些女兵們,巾幗不讓須眉,以她們的青春和熱血,為新疆的發(fā)展繁榮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她們的故事激勵著在場的每一位團隊成員。

(圖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 曲家灝 供圖)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對周總理的偉大事跡、軍墾文化和兵團精神的深刻學習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未來會更加堅定地選擇邊疆、扎根邊疆、奉獻邊疆。他們將把所學所感轉化為實際行動,用青春和汗水書寫新時代的兵團篇章,為新疆的繁榮穩(wěn)定和祖國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