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舌尖上的美食記憶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的任務早已不是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的誤區,而作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走出學校,走入社會,在完成學校的課程后更應該觀察社會的發展趨勢,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這個假期我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與組員分別在各自的家鄉進行調查、走訪,對家鄉的美食文化進行探究。
所以這假期我就在我自己的家鄉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井店鎮為調查對象進行走訪。井店鎮,隸屬于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地處
內黃縣西南部,東接六村鄉,南連??h善堂鎮,西鄰
二安鄉,北與亳城鄉、
高堤鄉交界相傳井姓在此開客店,名“井家老店”,后簡稱井店。井店鎮是河南省命名的“中州名鎮”。井店鎮的前身是井店集,位于內黃縣城西南25公里處,集鎮形成始于隋唐年間,至今有1400年的歷史。
說起井店鎮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井店鎮的兩個小故事了。
先有老槐樹,后有井店集
據說,有一井姓人家在一棵槐樹下開設客店,被過往客商稱為井家老店,這里形成村莊后,人們便稱為井店。井店形成集市后,老槐樹位于井店十字街路東一尚姓人家房前,這一尚姓人家世代虔誠供奉著槐仙的畫像,逢年過節,尚姓先人在槐樹下和槐仙畫像前焚香時總要念叨“先有老槐樹,后有井店集”。1946年春,這棵老槐樹離地面60厘米以上的西半邊樹皮和樹冠無存,東半邊樹皮支撐著一枝樹冠,下面用木棍頂著,樹冠年年發出少許青枝。這年夏天,在槐樹下賣饸饹面的伙計,在樹空心的洞中,壘了一個鍋灶,沒幾天7個伙計都患了紅眼病,疑是槐仙懲罰,隨即拆除。從此之后,槐樹上的青枝由綠變黃,再也沒有發出新芽。1949年春,尚姓人從廟上村移來一棵高3米、直徑4厘米的小槐樹,植于老槐樹的空心洞內,枯干的老槐樹,隨著歲月流逝,逐漸化為泥土,至1958年,老槐樹銷聲匿跡,不見蹤影。那棵新栽的小槐樹至今高5米有余,直徑40厘米,樹冠直徑十余米。
井店集與陳家集
隋朝時期,位于井店東十里千口村南側的陳家集,是當時方圓幾十里比較興盛的集市。隋朝末年,朝政混亂,各地遍舉義旗,義軍將領史大奈大鬧陳家集,致使陳家集店鋪關門,加之黃河風沙襲擊,房屋被掩埋,從此陳家集一敗不起。井店集依仗區位優勢日益繁華,許多陳家集及其他地方的商戶紛紛來井店集上經商,至明代井店已形成遐邇聞名的集市。因此,至今在井店鎮仍流傳著“史大奈混死陳家集”、“滅了陳家集,興起井店集”的故事。
這兩個小故事代代相傳老一輩人總會不厭其煩的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孩子們每一次也會認真的坐在爺爺奶奶的身旁聽他們講述以前的故事。
走在井店鎮的大街小巷,可以體會到本地人民的熱情與好客,街邊的小吃攤買著井店鎮獨具風味的羊湯井店的小吃名揚四方,井店人在羊身上做足了文章。在羊文化小吃品牌上,東莊把羊頭、羊排、烤全羊等關于羊的招牌小吃經營得風生水起,井店則是把羊湯、羊雜等關于羊的各類特色小吃做得有聲有色,如果說東莊是大手筆的話,那么井店則是從細節入手,讓羊全身變寶,再配上井店獨有的馬蹄燒餅,二者各具特色,互相促進,互為補充,唱響了內黃的羊文化小吃品牌。
這次社會實踐讓我意識到我竟然并不是那么的了解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認為社會實踐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個人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問題和需求,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
作者:王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