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貴州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歌頌偉大革命英魂榮光。今天蘭州理工大學“一路黔行”實踐團來到貴州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下瞻仰為保護我們的家園而流血犧牲30萬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莊嚴地書寫著“人走茶不涼 常懷感恩敬畏之心”這13個紅色大字。
紀念碑高23米,主體以一支豎立的步槍為基本型,步槍的基部變型轉折形成“犁”的形狀,上面安放著漢白玉雕刻的和平鴿。革命烈士以槍為武器保衛(wèi)家園,以梨為工具耕種故土,希望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圖為蘭州理工大學“一黔路行”實踐團成員拍攝的貴州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照片 三下鄉(xiāng)網(wǎng)通訊員 王芙蓉(供圖)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在艱難困苦的長征路上,有無數(shù)英勇犧牲的烈士埋骨他鄉(xiāng),但他們的英名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永垂不朽。 全體學生于紀念碑前致敬,向烈士們敬獻花束并肅立默哀三分鐘,告慰烈士忠魂,表達對烈士的無限哀思,默哀結束后,集體整齊地三鞠躬,向烈士獻上最崇高的敬意。帶隊老師馮玉璽老師發(fā)言并強調,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努力拼搏,砥礪奮進,無愧于先輩的囑托,無愧于黨的關懷,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圖為蘭州理工大學“一黔路行”實踐團瞻仰貴州人命戰(zhàn)爭紀念碑碑文 三下鄉(xiāng)網(wǎng)通訊員 王芙蓉(供圖)
紀念碑浮雕墻上雕刻著面對侵略者的暴行,貴州軍民的憤慨猶如火山爆發(fā),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意識空前高漲。為了不做亡國奴,各族人民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戰(zhàn)行列。石碑上鐫刻著“在民族危難之際貴州各族人民相應抗日救援的號召,數(shù)十萬兒女奔赴抗日各個戰(zhàn)場,同日軍浴血奮戰(zhàn),以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烈業(yè)績,后方同胞同仇敵愾,盡其所能,支援前線,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展現(xiàn)貴州人民的奉獻愛國之心。”
隨后團隊成員來到了貴州籍抗日陣亡將士錄前面,團隊成員瞻仰著將士錄,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經(jīng)過15年征集,得到1474名英烈姓名及相關信息,鐫刻在石碑上,供后人永久瞻仰紀念,他們是來自凱里,榕江,威寧,六枝貴州等地的英雄,他們當中最小的才十幾歲,年紀青青的他們就無悔將自己短暫的生命奉獻給祖國。有名的革命烈士的名字深深刻印在石碑上,而更多的無名英雄,他們默默的奉獻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更將感人的故事傳遞,將革命的精神傳承。

圖為蘭州理工大學“一黔路行”實踐隊隊員瞻仰貴州抗日救亡將士錄 三下鄉(xiāng)網(wǎng)通訊員 王芙蓉(供圖)
烈士業(yè)績照千秋,星星火炬指向前,千言萬語表決心,革命遺志我繼承。革命先烈無比偉大,愛國主義教育十分必要,這里是貴陽市委、貴陽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回到學校后我們實踐團隊將繼續(xù)傳播愛國主義教育,永遠緬懷我們的革命先烈,永遠向我們的貴州抗日戰(zhàn)爭子弟兵致敬,將這里的故事講述下去。因為只有銘記烈士們的精神,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圖為蘭州理工大學“一黔路行”實踐隊隊員在劉老師指導下學習愛國主義教育 三下鄉(xiāng)網(wǎng)通訊員王芙蓉(供圖)
站在紀念碑下,實踐隊隊員王冰冰身為貴州本地同學感觸很深“我們對著紀念碑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代表著我們對先烈的敬畏,他們前仆后繼,舍己為人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身為貴州的孩子,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銘記抗日精神,并將此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