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帶來進步,創新農業發展
時間:2024-01-22 關注:
經濟學院寒假社會實踐
——科技帶來進步,創新農業發展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AI)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智慧農業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正逐漸改變我們對農業的認知和實踐。近年來,壽光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爭做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的目標定位,深入推進創新型縣(市)建設,著力構建綠色特征鮮明的科技創新體系,以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慧農智行”調研隊于1月11日到山東省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進行實地調研。
農田廣布,設備先進
在到達園區之前,我對智慧農業只是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層面上,并沒有真正感受過它的魅力。然而,當我進入園區時,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首先,我們參觀了園區的溫室大棚。這里無需土地,作物種植在氣候控制系統下,獲得最佳的生長環境。溫室內部的溫度、濕度和光照都由自動化系統進行監控和調控,以確保作物的良好生長。我們還看到,溫室內配備自動調溫系統、營養液輸送循環管道、“互聯網+”水肥一體化管理設備等等。此外,園區還使用了傳感器技術,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營養成分和病蟲害等情況,進行精確的施肥和灌溉管理。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還了解到園區使用了物聯網技術,將傳感器數據與云計算相結合,實現了遠程監控和管理。園區主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查看各項指標,并及時調整農作物的生長環境。
除了溫室大棚,園區內還有智能水稻田和智能果園。在水稻田中,精準農業技術被廣泛應用,通過無人機進行精確施肥和噴灑農藥,提高了生產效益。而果園,則使用了遙感技術,通過衛星圖像分析和無人機巡航,實現了果樹的生長監測和病蟲害預警。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為這樣“高科技感”的智慧農業點贊!
座談交流,深入了解
我們與園區主進行了座談。他們向我們介紹了智慧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們表示,智慧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生產工具和管理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們了解到“互聯網+”水肥一體化管理設備對提高水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園區主介紹到,“玻璃溫室應用了新型溫室建造技術,集成了荷蘭、日本等最先進的設施農業裝備、生產管理工藝和優良品種。與傳統的日光溫室相比,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且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
園區主為我們介紹了蔬菜小鎮未來的發展規劃:“第一就是要打造新型技術應用推廣的科技高地,第二就是創新運營管理模式,打造高端農業品牌。”負責人還特別強調到,“壽光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創新,敢想敢干。”小隊成員也了解到,從壽光第一代設施大棚發展到現如今智能化的玻璃溫室,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最離不開的就是創新二字。正如總書記囑托的,“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我們新一輩青年更應當敢于創新,勇于創新!
分享成果,暢想未來
發展智慧農業是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開展智慧農業戰略研究對于把握我國智慧農業中長期科技布局、厘清發展思路與方向具有積極意義。本文立足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剖析概括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對智慧農業科技的宏觀需求,詳細分析了面向 2035 年智慧農業發展的戰略構想、重點任務、發展路徑。研究表明,發展智慧農業有助于解決現階段我國農業質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建議加快建立“品種選育 + 數字賦能 + 智能裝備”有機融合的智慧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注重頂層設計、強化技術攻關、建立差異化補貼機制、堅持“產村”融合、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結合不同經營主體特點、不同產業需求,梯次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支持實現“機器替代人力、電腦替代人腦、自主技術競爭力增強”三大轉變,保障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
作者:三下鄉網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