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院寒假社會實踐——
以智慧之帆,引領鄉村振興 隨著中國智慧農業政策的實施,科技與農業的聯系日益密切,在農業領域,智慧農業正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普及,是農業發展速度達到新的高度。為探究智慧農業對鄉村振興的幫助,曲阜師范大學“慧農智行”社會實踐隊于1月11日前往山東省壽光市蔬菜高科技農業園。
深入探索,了解智慧農業在實踐中,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實踐隊員們知道了蔬菜小鎮項目的核心是“智慧物聯移動云平臺”,借助云化部署,可以充分保障蔬菜小鎮大范圍的種植全流程管理,蔬菜種植更安全、更綠色、更健康、可視化,實現了科學化精準種植。
?智慧農業云平臺不僅能夠實時監測溫室大棚內各項環境指標、制定科學決策,還可以自動調控卷簾、風機、燈光等設施,實現水肥一體化灌溉,為農作物提供最優生長環境,科學化精準種植。同時,云化部署還解決了智慧農業平臺搭建、數據融合的難題,利用云計算彈性、高效、穩定的特性,可以實現大數據存儲按需擴容,同時還能擺脫自建機房高能耗、高投入、難維保等問題。?
實踐隊員們在育苗區大棚里看到,各式各樣的傳感器遍布各個角落。棚內的傳感器分為環境參數傳感器和植物營養傳感器、生殖傳感器。其中環境傳感器主要檢測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土壤溫濕度、土壤PH值、EC值等參數,空氣環境傳感器分別在1.2米高度、2米高度各設置一組,土壤環境傳感器在地下10cm、20cm、40cm處設置三組,以此來保障數據檢測的準確性。植物營養傳感器則負責檢測葉面溫濕度、莖稈直徑,植物生殖傳感器檢測果實直徑,同樣有一定的數量配置,起到相互校驗的效果。
調查詢問,總結反思實踐隊員們到農戶家里進行走訪?,了解到人們已經知道了智慧農業帶來的好處,對智慧農業有一定了解并對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識,但人們仍會擔心智慧農業對環境在成影響、成本高、技術難度大等問題。
實踐隊員們認識到政府部門應采取福利政策,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年輕人回鄉促進家鄉的發展;多到田間了解農民們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促進發展;對農民開啟培訓,是農業發展可以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
立足現實,展望未來我國農業高素質農業生產管理人才匱乏,職業農民的教育系統還未建立。當前我國農村高素質人力資本流失嚴重,留守農民的年齡、文化、性別結構不協調,年齡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且以女性為主,對互聯網信息技術了解應用較少,現代化農業生產意識比較淡薄。;智慧農業科研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推廣能力不足。由于我國政府和社會對其培育支持力度不夠,我國當前農業科研體系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生產力能力不足,導致我國農業科研進度緩慢且難以應用于智慧農業建設發展之中;智慧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機械設備現代化程度低。當前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仍舊落后,大型現代化農機設備較少。主要表現為,我國當前大多農田道路都毀損嚴重,狹窄且坑洼不平,雨雪天氣時泥濘不堪,甚至出現無法通車現象。
我國正在吸引農業高素質人才,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各級政府在政策、資金、物資、人力方面加大對我國智慧農業建設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多渠道媒體在農村全方位宣傳智慧農業,調整農民文化水平、年齡、性別結構,鼓勵他們主動創業創新;
加快完善農業科研體系,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強化政府頂層設計職責,加大農業科研體系的資金、物質和人才投入,統籌規劃、建立統一協調的農業科研體系; 加強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機械設備提檔升級。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建設統籌兼顧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種功能的水利工程,實現節水灌溉、綠色灌溉、數字化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