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與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今天,物流行業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紐帶,其“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直接影響著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與社會經濟的活力。為響應國家“交通強國”戰略號召,推動智慧交通體系在基層的落地,2025年寒假期間,山東煙臺籍學子王興駿積極參與了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該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深入基層一線,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為鄉村振興和社區治理注入青春力量。王興駿選擇在煙臺市埠嵐社區快遞網點開展為期三天的實踐調研,希望通過近距離觀察社區物流運作模式,探索交通運輸行業在基層服務中的創新路徑,為智慧交通的普惠化發展積累實踐經驗。
埠嵐社區是煙臺市典型的老舊小區,居民以老年人和年輕上班族為主,快遞需求量大且配送場景復雜。實踐首日,王興駿跟隨網點負責人熟悉工作流程。清晨六點,滿載包裹的快遞車輛抵達網點,他與工作人員迅速投入分揀工作。面對堆積如山的快遞,王興駿發現,看似簡單的分揀環節實則暗含科學邏輯:包裹需按樓棟、樓層和配送優先級分類,同時需兼顧易碎品、生鮮等特殊件的單獨處理。為提高效率,他主動學習使用智能分揀系統,通過掃描條形碼快速獲取包裹信息,并結合人工核對,大幅降低了錯分率。
在收件環節,王興駿深刻體會到服務細節的重要性。一位老人因視力不佳無法填寫快遞單,他耐心協助核對地址,并建議網點增設大字版填單模板;面對年輕居民對“隱私面單”的需求,他主動推廣電子面單服務,幫助用戶隱藏個人信息。此外,他還參與了異常包裹的處理工作。例如,一箱生鮮因運輸延誤導致部分腐壞,王興駿第一時間聯系發件方協調賠償,并建議網點引入冷鏈監控設備,通過實時溫控數據追蹤提升生鮮配送可靠性。
洞察行業痛點,探索智慧化解決方案 通過實踐,王興駿發現,社區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薄弱,快遞柜覆蓋率低,人工配送成本高;其次,高峰期包裹量激增,傳統分揀方式效率不足;此外,居民對配送時效和服務質量的期待不斷提升,倒逼物流行業轉型升級。
對此,王興駿結合專業知識提出優化建議:
1.推廣智能終端設備:在社區增設智能快遞柜與無人配送車接駁點,利用人臉識別和動態密碼技術提升取件便捷性與安全性;
2.構建數據共享平臺:整合快遞公司、社區物業與居民需求數據,通過算法優化配送路線,減少重復運輸;
3.引入綠色物流理念:鼓勵電動三輪車替代燃油車輛,并試點太陽能充電樁,降低碳排放。
他特別關注到,國內部分城市已試點“無人機+快遞柜”配送模式。例如,杭州某社區通過無人機跨江配送,將偏遠區域的送達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15分鐘。這一案例讓他堅信,技術創新是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的核心驅動力。
三天的實踐讓王興駿對交通運輸行業有了全新認知。社區快遞網點不僅是包裹的中轉站,更是連接千家萬戶的“民生樞紐”。在協助運輸快遞時,他親身體驗到一線工作者的艱辛——寒冬中奔波的身影、反復爬樓的疲憊、應對突發狀況的應急能力,這些都讓他深刻體會到基層勞動者的敬業精神。
與此同時,他也看到智慧交通的廣闊前景。例如,某快遞企業已在煙臺試點AI智能分揀機器人,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以上;區塊鏈技術被用于包裹溯源,大幅減少丟件糾紛。這些實踐案例讓他意識到,交通運輸專業的價值不僅在于宏觀規劃,更在于通過技術賦能解決微觀痛點。
展望未來:以實踐為基,以創新為翼 此次實踐活動為王興駿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方向。返校后,他計劃深入學習物流優化算法與智慧交通系統設計,并參與學院“社區微循環物流”課題研究。他希望通過建模分析社區配送網絡,提出低成本、高適應性的解決方案。此外,他還將發起“大學生智慧交通創新營”,聯合跨專業團隊開發社區物流小程序,集成實時配送追蹤、智能寄存預約等功能,助力居民享受“一鍵式”服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王興駿的實踐經歷印證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堅信,交通運輸行業的未來屬于既能扎根基層、又能擁抱科技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新時代青年,他愿以專業知識為筆,以實踐熱忱為墨,在智慧交通的藍圖中書寫屬于交通人的奮進篇章。
王興駿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
2024級交通運輸類二班
山東 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