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威海)知祀達禮調研團赴山東省濟寧市開展實地調研
時間:2023-09-03 關注:
2023年7月25日,為進一步了解殯葬文化與現代殯葬習俗,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知祀達禮"調研團成員邵子航前往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開展實地調研,魚臺縣歸然殯儀服務中心負責人王亞東接待了調研人員。
魚臺縣地處魯西南地區,魯西南地區作為古代魯國的主要組成部分,繼承了部分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的祭祀禮儀。山東地區喪葬禮儀較為繁雜,而以濟寧菏澤為代表的魯西南,更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區域之一。
作為喪葬服務中心的負責人,王亞東告訴調研團人員,全縣絕大多數的喪葬服務都由他們服務中心進行承包負責。葬禮種類十分繁多,但正常逝世的老人葬禮占據大多數。
王亞東負責人首先為調研人員介紹了老人逝世時的葬禮,據悉,在正常的葬禮開始前,老人所在的家族成員需要迅速聚集在一起,決定葬禮的日期,一般1-4天不等,取決于成員自身,“這一點較為靈活,選擇幾天的都有,完全取決于逝者的家人”,王亞東說道。
隨后,王亞東先生又對喪禮進行中的細節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決定了日期之后,所有直系家庭成員(包括男女所有成員以及兒媳、孫媳、女婿等)都會換上特定的孝服,不同身份的衣服不同,種類劃分十分細致,所有細節都有嚴格的禮法規定。王亞東表示道,魯西南地區的葬禮中,非常講究長幼次序和家庭次序,如果老人的某一位子女不幸先行離世,則由該子女的長子代替,同時宗法制在這里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即:幼子不如長孫,如果一位家族中的長子率先離世,則在老人的葬禮中,幼子不能作為長子出席,而是由長孫代替已逝的長子的位置。對于這一點,王亞東并非完全認同:“其實有很多所謂的長孫,他可能外出跟隨父親闖蕩,根本就沒怎么在家鄉待過,往往不如幼子即他的叔叔對于當地的禮儀和人情世故懂得多,所以如果真的是嚴格按照這種情況來的話,可能葬禮進行的并不順暢,還不如干脆讓小兒子來”。
王亞東先生也對靈堂中的布置進行了講述,在靈堂中,圍繞冷棺(用來保存遺體的冰箱)或者骨灰盒,分作兩列,一列是直系男丁,另一列是女眷,包括女兒兒媳孫女等,女婿和外孫作為外子,不在靈堂中直接參與祭祀。
在調研人員問及逝者子女需要在葬禮中負責什么任務時,王亞東先生給予了調研人員意料之外的答案。與一般想象中的葬禮不同,在魯西南地區的葬禮中,孝子賢孫們不需要也不允許參與任何外賓接待的活動,所有的衣食住行理論上都應在靈堂中,“只是理論上,實際上現在很多規矩都已經松動,一切以生者的要求為準” 。
王亞東先生補充道,外部所有事項都有“忙人”來負責,這些忙人通常是由子女單位或者老家的同事親友組成,他們往往經常負責葬禮,對于流程比較熟悉并且由于和孝子賢孫們的感情較為熟稔,所以也很少出現在賬目上報假賬這種惡劣情況,因此這種委托制的類型到目前為止一直在沿用,這種狀態的孝子賢孫被稱為“當大事”。與之相契合的是,孝子們的衣服帽子上有棉花或者頭巾,其中一個意思便是堵住耳朵不理世事,沉浸于哀思之中。
對于喪禮中真正的負責人“忙人”,負責人王亞東先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賓客來吊唁的過程中,忙人中的主事者之一“總理”,會在門口組織客人對逝者的遺像三鞠躬,等到結束之后,會將客人引入靈堂中,讓孝子謝客。客人和孝子在一起短暫地交談之后,有的關系較為相熟的客人會待在靈堂旁邊的會客室,查看有沒有需要自己幫忙的事情,關系相對疏遠的客人則自行離開。
在訪談中得知,在停靈結束后,服務中心就會開始進行下葬的儀式,“由于新中國的政策,大部分都是火化后埋葬在公墓或者自己留好的祖墳區域。隨后是每七天一次的祭祀禮,但由于現代社會的節奏加快,往往多個七日合為一個,方便人們進行祭祀。”王亞東先生解釋道。
總體來說,現在的祭祀文化已經從傳統愚孝類型的服務死者,逐漸轉變為幫助生者寄托哀思、緩解悲傷,負責人王亞東先生表示這是文化的進步,是政府充分引導的效果,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歷史的必然,是一種發展的趨勢。
作者:邵子航 來源:知祀達禮調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