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我們七個同學一起,成立了“螢火尋青基層考察團”,來到了南京都市圈,探究在城市發展和擴張的背景下,如何建設及發展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
最初的選題過程,我們其實并不是按照正常的順序。一般情況下,大家在找到合適的時間地點后,再開始進一步選題工作,然而我們這次是首先選定了主題——我國基層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情況,一是由于我們隊伍的所有成員對生態環境保護都十分感興趣,二是由于經過大家一致討論,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下的熱點,已經上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目前這個階段討論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這些也是我們大學生應當關注的。選完主題后,在選擇實踐地點方面大家犯了難,由于江蘇城市化程度較高,且歷史悠久,想找到人文景觀容易,找到一個保護良好的自然景觀就比較難了。上一次社會實踐中,我們把側重點放在了鄉村振興與環境修復上,所以這次我們決定換一個角度,從城市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角度來進行考察,尋找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之道,既保證人類的發展,也不危害大自然的健康。根據近期對新聞的檢索,我們決定把時間地點定在南京都市圈。不僅是由于在最近的新聞里,有關南京自然保護的新聞頻頻進入大眾視野,更是由于南京的生態保護區域,與市區距離如此之近,這是與江蘇其他城市大為不同的。南京及周邊城市到底在生態保護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這個問題成為了我們探索的動力。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的紅山動物園。我們知道,動物園的工作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養好動物,另一個是作為一個生態基站,對周圍乃至更遠的環境起到一個反饋作用,根據我們實踐的主題,我們的考察顯然應當傾向于后者。來之前我們也知道,紅山動物園在整個中國大陸范圍都是一個數一數二的存在,除了動物養的好,動物園對大自然的反饋工作以及對社會的教育科普工作也是名列前茅的,正因為如此,紅山動物園才能獲得如此多的好評,成為大陸范圍動物園的引領者。隊伍中的成員,大多多次來過動物園,結合這里的發展以及變化,我們的感觸尤為深刻。
首先,從保護自然環境的角度,紅山動物園不僅僅展示不同生物的生存環境,更著重建立了本土動物展區,這是其他大部分動物園所忽視的,在這里,動物園飼養了許多生活中我們身邊卻常常被忽視的小動物,這一舉措,是號召我們關注身邊的環境,關注本土的環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以熟悉的事物去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從小到大去保護大自然,而不是空喊口號,好高騖遠,這對大自然是沒有好處的。另外,動物園還建立了專業的救助中心,邀請專業團隊,發動全民力量,幫助受傷的野生動物,以及遭受非法交易的動物。紅山動物園運用自己的影響力,組織了許多保護自然的活動。
其次從價值塑造以及科普的角度,紅山動物園極力用最科學的方式闡釋保護自然的意義,而不是從娛樂的角度去詮釋自然,許多動物園的過度娛樂化,導致了其教育意義的喪失,更加使人們忘記了我們建立動物園的初衷。在當下,動物園不僅是我們人類的,更是整個大自然的,一個優秀的動物園應當時刻體現這一點。在紅山動物園里面,隨時都能看到有這樣的標牌以及不經意的小科普。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昆蟲屋,這是歐洲農民為了保護益蟲而建立的,這也告訴人們,動物從來沒有好壞美丑之分,只是許多錯誤的傳統觀念在作祟罷了,這樣的的科普貼合實際,簡單易懂,也很容易幫助人們付出實際行動,這樣的科普,才是有效的科普,它告訴人們在索取的同時,也要積極反饋。紅山動物園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這樣的成功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是理念的改變。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保護自然的心,但是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觀念去引導。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這里也處于南京都市圈內,與各處的山脈都有相連,雖然并不是離市區特別近,但是也有較為方便的交通,也算是都市圈的一片凈土,除了小規模的建筑群,大多數是完全未被開發森林,有著參天大樹和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我們在一個雨霧天來到了這個人跡罕至的森林公園,徒步十多公里穿越整個園區,調查這里生態保護的種種方式與成就。
首先,我們發現,這里的生態保護,注重的是一個不過度改造,除了園區內的一條路和少量房子,自然景觀沒有任何改造。現在許多森林公園為了更加整齊的樣式,破壞原生林,種植人工植物,以期發展旅游業,這樣的做法實是背道而馳。順其自然的發展,加上全面的環境檢測和小規模長時間的修復,就以及足夠了,寶華山森林公園,原先也有大面積的采礦,后來經過長時間的整改修復,現在以及看不出開采的痕跡。在路程中,我們發現,路邊有很多垃圾桶和禁燃篝火的標識,還有多種火警預測裝置,這樣的傳統與科技相結合的方法,成為了這里保護自然的重要方式。另外,我們發現,沿途有很多科研組織設置的觀測測量裝置,例如昆蟲研究所調查昆蟲的捕捉器,這樣的科研學術機構與園區保護相結合的方式,也十分值得借鑒。
保護環境,實際上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南京都市圈的自然環境在整個東部都有不小的名氣,保護環境的舉措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且這樣的趨勢是穩中向好的。在城市發展的大格局下,人與自然的沖突在不斷加劇,但這并不是無法緩和,讓保護環境成為一個全民參與的過程,大自然自然會給予我們一個美麗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