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淮安驕陽似火,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紅色足跡尋訪”實踐團隊懷揣赤子之心,跨越時空走進周恩來紀念館。這座青灰色主館建筑如巨人般矗立,46級臺階象征著總理光輝的46載革命歲月,我們拾級而上,開啟了一場震撼心靈的紅色尋訪之旅。
沉浸式課堂:展柜里的大國總理
在"人民總理周恩來"基本陳列展廳,2000余件珍貴文物構筑起立體歷史畫卷。當泛黃的工作日志與磨損的派克鋼筆映入眼簾,團隊成員駐足凝視——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工作紀要,鋼筆筆尖已磨出凹陷,無聲訴說著"三更未眠五更起"的操勞。在模擬西花廳場景復原區,褪色的中山裝、補丁摞補丁的睡衣讓尚同學紅了眼眶:"課本里'總理一件睡衣縫補73次'的故事,此刻變得如此真實可觸。"
互動式研學: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
實踐隊創新采用"情境還原+角色扮演"模式,在青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展區,團隊成員換上民國學生裝,以沉浸式詩朗誦再現1917年總理赴日留學場景。"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鏗鏘誓言在展廳回響,引來參觀群眾自發加入誦讀。我們更化身義務講解員,為中學生們講述"周恩來與紅領巾"的故事,當少先隊員們齊刷刷行隊禮時,紅色基因在代際傳遞中煥發新生機。
田野式調研:海棠依舊照今人
在紀念館廣場,我們發放500份問卷開展當代青年價值觀調研。數據顯示,92%受訪者認為總理精神最應傳承的是"無私奉獻",但僅37%能準確說出總理誕辰日期。這一反差引發團隊深思,隨即在抖音平臺發起#總理故事我來講#話題挑戰,用青年話語體系創作短視頻,單條"總理的外交智慧"播放量突破50萬,讓紅色教育真正"破圈"。
實踐手記:
"銅像前重溫入黨誓詞時,我的手在顫抖。"隊長李想感慨道,"總理用一生詮釋'六個杰出楷模',我們新時代青年更應把這種精神轉化為'強國有我'的行動。"返程路上,團隊成員連夜整理出《周恩來精神青年化闡釋手冊》,計劃與全國30所高校聯動開展"海棠書信"活動,讓信仰的力量在筆尖流淌。
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不僅是一次歷史記憶的喚醒,更成為青年學子自我教育的生動實踐。海棠年年綻放,總理精神永存,我們愿做新時代的追光者,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吶喊響徹復興征程。
作者:尚必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