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2403003班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大一上共同參加了支部大舞臺活動,在寒假,經濟管理學院2403003團支部在班主任李曉琳的指導下,開展以文化傳承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凝聚“實踐心”
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與藝術價值。本項目旨在組織同學們深入了解不同省份的戲曲等藝術表演形式,通過實地調研、藝人訪談、資料收集等方式,探究這些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同時,提高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并為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二、 走好“實踐路”
本次活動根據地理位置將班級分為六個小組,分別研究了安徽的黃梅戲,貴州的黔劇,東北的二人轉河南的豫劇,河北的梆子戲以及山西的蒲劇。
實踐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調研方法。參觀走訪當地戲曲博物館,感受戲曲文化流傳千年的魅力;實地觀察不同劇種的演出,從舞臺布置、演員表演、觀眾反應等方面獲取直觀感受;與戲曲從業者、愛好者、群眾進行訪談,收集資料;發放問卷,了解不同年齡、職業人群對戲曲文化的認知、態度和參與度。
三、 共育“實踐果”
不同省份的戲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態勢。戲曲文化的發展普遍面臨人才短缺、資金不足、市場萎縮、創新乏力等問題。在這次實踐中,我們看到了戲曲演員們在幕后付出的艱辛努力,一招一式、一唱一念都凝聚著他們多年的心血。我們深刻意識到,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極其重要,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守護,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延續。
為推動戲曲文化的發展,建議加強戲曲教育普及,在學校開設戲曲課程,培養年輕一代對戲曲的興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戲曲創作、演出和人才培養;鼓勵戲曲創新,結合現代元素和社會熱點,創作出貼近當代觀眾生活的新劇目;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戲曲傳播渠道,提高戲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保護和傳承戲曲文化,不僅是為了讓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更是為了讓后人能在戲曲的世界中,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這不僅是文化使命,更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民族文化根源的深情回望與責任擔當。
梨園藝旅團合影
滄州河北梆子戲團,同學們認真觀看
貴陽黔劇博物館參觀
黃梅戲小組陳樂源同學采訪一名小學老師
陳浩然同學一人成隊,采訪豫劇戲迷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