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譜新篇,擘畫齊魯新三澗
時間:2023-05-01 關注: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為了深入了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路徑和努力方向,云南財經大學學子“鄉”約三澗溪,“煜”見龍山——鄉村振興實踐隊走進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探尋三澗溪村成功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村的“基因密碼”。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20字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
(1)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探尋鄉村振興紅色基因
“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黨組織帶頭人,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跟隨習總書記的足跡,實踐團隊成員先后到三澗溪村黨群服務中心和鄉村振興學校,在村主任葉貴芬同志講解下,參觀了三澗溪村的珍貴圖片和影像資料,從“抓班子、帶隊伍、由亂到治”“抓產業、謀發展、富民強村”“抓環境、優生態、回歸自然”“抓人才、強服務、引賢聚智”“抓文化、促和諧、傳承家風”等5個方面,詳細了解了三澗溪村由曾經的“后進村”逐漸轉變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發展歷程。
通過堅持黨建引領,三澗溪村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搭建服務平臺,建立四鄰聯動網絡體系,實施“家庭捆綁式”考核,構建“家”字形管理體系等一系列舉措推動鄉村振興。
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黨支部就是‘家’字頭上那一‘點’,是村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至關重要。”在三澗溪鄉村振興展館,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用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從基層建設,搭建平臺,文明帶動和偉大斗爭四個方面向實踐團隊成員講述了三澗溪村的完美蛻變過程。
令實踐團隊成員更加深受鼓舞的,是高淑貞書記持之以恒的勤奮好學與深厚仁愛的家國情懷。為了進一步學習吃透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及時有效地傳達給村民,更好地服務農村發展,武羅多忙多累,她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認真學習。“我喜歡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政策,搞懂吃透,特別是涉農政策,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找準發展方向,帶領全村更好更快發展。”在交流問答環節,高書記勉勵實踐團隊成員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怕困難,敢于亮劍,堅持終身學習,以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托起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高書記樸實的話語中,實踐團隊成員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扎根群眾、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好黨員、好書記的赤誠之心。對于實踐團隊成員來說,這不僅是三澗溪發展進程的宣講課,更是一堂生動鮮活、直擊人心的黨史學習教育課。
在三澗溪村,“鄉村振興”的背后是不畏艱難、無私奉獻、實事求是、創新發展的思想內核,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聚焦老百姓關切,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闡釋國家政策的高深理論,堅強的基層黨組織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向著實現鄉村振興大踏步邁進。
(2)匯聚鄉村人才隊伍,催生鄉村發展強大動能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三澗溪村不缺產業,但之前的產業多是不可持續的產業。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三澗溪村一方面積極培育本土人才,一方面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與此同時,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構建起“進”可融通全國、“退”可實現鄉村全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人才梯隊,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基礎上,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須有產業平臺。近年來,三澗溪村通過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整個村域空間變成了集聚人才創業、吸納村民就業的大平臺,凝聚起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勢能。
村莊北部,一個粉紅色豬形建筑“章小福”農樂園活靈活現,成為當地新晉網紅地標,每日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探秘。按照規劃,“章小福”一層為農產品分揀、包裝及冷鏈倉儲;二層是包含了中小學科普展示和大學生創客空間在內的農創空間;東邊是都市農業采摘區,北邊是農事勞動體驗區,一個田園綜合體規模初具,三澗溪村現代產業雛形漸現。“這里跟傳統的農村不太一樣,整個村子像生態園一樣,產業發展前景好,我很想畢業以后留在這里。”一位前來實習的大三學生剛完成墻體彩繪等工作,向實踐團隊成員聊起他在三澗溪村一個多月的所見所聞,展望未來,躊躇滿志。
在三澗溪這個廣闊的大平臺上,工業園、農創園、美食街、農事匯、古村游等一個個小平臺依次亮相,形成了“南工、北農、中旅”的發展格局,促使村民實現了多渠道增收,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齊魯智慧。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實踐團隊成員通過實地采訪調查了解到,三澗溪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叮囑,村“兩委”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動創業就業,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鼓舞人心的成績單:2018年到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6萬元增長到3.1萬元,集體資產從1.89億元增長到2.73億元,村集體年收入從263萬元增長到829萬元,2022年有望突破千萬元。
樹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牢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根基更穩,偉大的中國將更加堅實的屹立在世界東方。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讓我們滿懷信心擼起袖子加油干,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更新”農村的青春力量。
作者:竇天揚 來源:云南財經大學 竇天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