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國城市的生活垃圾總量在逐年增加。提高社會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度,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勢在必行。
1月中旬,趙春子、張博雅等學生圍繞垃圾分類這一主題,組建了江蘇師范大學“普及分類知識,共筑美麗江蘇”實踐團,奔赴居民社區開展垃圾分類相關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圖1 團隊成員在江蘇各地社區的活動情況
暑假期間,實踐團隊積極聯絡地方社區,分工赴江蘇各地(南京、南通、阜寧、宿遷等),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方式,以宣傳講解、圖文展示、發放資料、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垃圾分類減量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培育綠色文化風尚,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為幫助團隊成員自身從垃圾分類處理者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垃圾分類的回收流程,親身體驗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獲取垃圾分類更完善的信息,趙春子同學參觀調研南京環保站,進一步拓寬環保宣傳渠道,拉近大學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距離。
圖2 南京環保站
團隊深知,垃圾分類的普及不僅僅需要團隊面向市民進行宣傳教育,每一位團隊成員也當身體力行。暑假期間,團隊成員以家庭為試點,以自身為示范,自發對家庭垃圾進行分類,深切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價值。
圖3 家庭垃圾分類實拍
此外,實踐團隊創新求變,建立了垃圾分類打卡小程序,制作了宣傳手冊,在線上平臺進行了更大范圍的宣傳教育。
圖4 宣傳手冊(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為更好地向居民傳遞垃圾分類的知識,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團隊成員還參加了線上分享會,進行環保知識的分享,學習了解垃圾種類、分類原則、分類意義、操作流程等相關知識。
圖5 線上學習會現場圖
本次調研意在通過宣講和科普來深化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加快居民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引導每一位公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激勵、調動公民參與的積極性,能夠正確、合理地分類垃圾;通過教育下一代,為垃圾分類工作帶來全新的變革和機遇。更直觀地讓人們更加認識到垃圾分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這不僅能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還能實現垃圾的有效利用,減少污染,更能實現城市可持續化發展。
從小事做起,廣泛進行垃圾分類的知識宣傳工作,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拉近民眾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距離,將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落到實處。我們堅信,只要人人能夠深刻體會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價值,視生態環境如眼睛,如生命,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就會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變得越來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