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尋湖北省恩施市鄉村振興密碼,了解土家族文化,感受濃濃的民族氛圍,傳承西蘭卡普非遺技術,7月18-19日,武漢學院管理學院“西蘭羅衾織錦隊”由隊長周瑞瑤帶隊、成員張福林、艾孝華、張欣欣、左娟妮、陽博一同前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蘭卡普生產基地文創產品展示中心和西蘭卡普非遺工坊進行體驗學習。
圖一團隊成員和傳承人合照
團隊成員參觀了“中國優秀土家織錦傳承人”田若蘭女士開設的恩施州布衣織繡有限公司西蘭卡普生產基地,該基地陳列的西蘭卡普手工藝品無一不顯示出它對于土家族的重要性。
圖為館內陳列的手工藝品
隨后,田若蘭女士給我們講解了西蘭卡普圖案背后的故事。《后漢書·西南蠻夷傳》所載“織文革綾錦,武陵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西蘭卡普紋樣色彩以黑白為基礎,加上赤、黃、青,被稱為“五方正色”。“五方正色”觀滲透著儒家的思想,逐漸成為共同的信仰背景和標準尺度,成為象征性的文化符號并被賦予吉利祥瑞的意義。
現場琳瑯滿目的服飾、地毯、圍巾、掛包、拖鞋等西蘭卡普手工藝品也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將服飾紛紛披掛上身,成員們當下的第一反應是心生敬畏。撫摸著一針一線織成的衣服面料,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西蘭卡普手工藝背后流傳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內心的敬畏之情正來源于此,敬佩古人持續創作的聰明智慧,也感動于恪守精致工藝的匠人精神。
“腳一蹬,梭子一穿,一條緯線便成了。”在田若蘭女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也切身體驗了西蘭卡普的制作工藝并表示在編織過程中其實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學習體驗結束后,團隊成員感觸頗深,紛紛表示道:“把西蘭卡普編織技藝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采取‘非遺+文創’的方式制作旅游文創產品,大力推進西蘭卡普的保護與傳承,既實現了經濟發展,又創造了社會價值,值得去學習推廣。”
圖為團隊成員編織西蘭卡普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自然、社會和人文環境等發生變化,人們傳統的審美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民族傳統技藝和習俗受到強烈沖擊。團隊成員聯系了當地政府,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西蘭卡普如今聞名海內外,傳承和保護好西蘭卡普也必將讓更多的人了解、響應本土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加強大眾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同,實現資源共享與利用的最大化,促進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